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蒋介石?

2022年11月27日 23:02:45 129阅读 0评论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年11月28日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看看他是否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在蒋介石登上历史的舞台之前,中国是四分五裂的,在他退下历史舞台之时,中国在他的领导下结束了分裂,打赢了中国近代以来首次大型的反侵略的战争,大幅度提升了自身的国际地位。在这个角度来看,我们也许真的可以称一声“蒋公”,他的的确确对近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如果我们用道德伦理的角度看待他,那么无疑他是一个心狠手辣,不择手段的人。他动用私刑,无限期关押了他的义弟张学良,他不择手段,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手上沾了无数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人的鲜血。他也任由他所在的利益集团肆意挑动通货膨胀,收刮民脂民膏。若用政治的角度来衡量他,他的政权本质上是买办阶级的统治,代表了大封建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这样的政权无疑是落后的。且他的统治腐朽残暴,他也从一个四万万人民国家的领袖成为了蜷缩在东南某岛的岛主。从军事的角度来看,除了他在北伐战争里有所表现,他在剿灭在江西的苏维埃政权的战争中没有作为,在红军长征过程中更是被毛教员吊打,在抗日战争中连战连败,在与中共争夺整个国家领导权的战争中更是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被当今网友戏称为“凯申物流大队长”“功德林招生办主任”。一言蔽之,他是一个诸多矛盾集于一身的人物,但在矛盾之中也透出些许真实。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蒋介石?

怎么去论述一个人物的方法有许多种,这次我选择最直观的,也就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他的一生。蒋介石原名蒋志清,出生于浙江奉化。早年的他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也曾经赴日考入军校学习。辛亥革命爆发后,他跟随孙中山先生,回国参与了革命。在革命失败后,他辗转沪军,粤军,最后在上海从事金融生意。1922年6月粤军陈炯明炮轰总统府,迎来了他人生的岔路口,改变了他的一生。他来到中山舰,陪护刚刚才被背叛的孙中山。此时他才真正走进孙中山的视野,获得了他的信任和器重,也接触了他一生所奋斗的理念:三民主义。同时也就是孙中山的这份信任与器重,促使他获得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政治资本,也让他开始走向历史舞台的中央。

被多次背叛的孙中山深感建立一支属于自己的队伍的重要性,于是对中国近代影响最大的一所军校——黄埔军校诞生了,蒋介石也被任命为了黄埔军校校长。此时的他也许不知道,在之后的政治生涯中,他会一直自居黄埔军校校长的身份。黄埔军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军事栋梁,经过第一次国共合作后,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迅速建立。1926年,在“打倒列强,出军阀”的口号声中,国民革命军正式开始北伐。一支有纪律有信仰的队伍面对军纪涣散,长官想着升官发财的队伍的攻势可以说是势如破竹,很快他们从珠江流域打到了长江流域。这时的蒋介石面临人生的第二次岔路口,不甘心“就”当一名高级军事长官的他,选择了与在他老家一带的大地主阶级同流合污,在野心的驱使下,此时的他早已忘记当初“打到军阀除列强”的初衷,忘记了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的真正内涵,他选择了背叛革命。在杜月笙等人的帮助下,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清洗共产党人和左派国民党人。也许是他的行为引起了天怒人怨,国民党内部开始分裂,此时桂系李宗仁乘机逼宫,在此压力下,蒋介石选择了下野。在此期间,他也没有闲着,他与名门望族出身的宋美龄完婚,这也标志着他收获了他人生中第二个政治资本,也从此跟孔,宋两大家族深度绑定,跟美国搭上了关系,正可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许历史总是眷顾他,又也许他就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那个天选之子,宁汉合流后的政府面临军阀的反扑,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等危机,此时李宗仁应接不暇,历史又把蒋介石推到了舞台中央。蒋介石被推举为军事政治首领,蒋介石为了转移内部矛盾为了自己的野心,他决定继续北伐。这时的北伐也许算不上势如破竹,但历史再一次眷顾了他。在他即将与北洋军阀张作霖最终决战之时,因为张作霖不甘心被日本控制,日本恼羞成怒,在皇姑屯炸死了张作霖。此时的张作霖展现了他作为枭雄的最后素质,帅府秘不发丧,迷惑了日本人,最终让张学良顺利接班。但立足未稳的张学良也许真的是因为佩服当时的蒋介石,也许是为了自身利益,宣布东北易帜,当象征着北洋政府的五色旗在东北降下,象征着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红底旗上升时,蒋介石完成了历史的使命:他统一了中国,至少在形式上。但蒋介石顾不上高兴,因为他还要面对一个棘手的敌人——逐渐崛起的红色政权苏维埃政权。此(初心和使命是什么?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时的蒋介石不知道,中国共产党这个曾经帮助他北伐的小党派,在他背叛后不但没有灭亡,反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他的一生对手毛教员的领导下,中国共产党成了一支他不可忽视的力量。四次围剿的失利几近动摇他的根基,但苏维埃政权的过度苏化给了蒋介石一个机会,毛教员在政治斗争中失去了职权,同时过度苏化也导致了中共决策层决定以苏式的军事策略跟蒋介石决战。很快第五次围剿他胜利了,红军主力为了保存有生力量被迫进行长征。在红军长征的途中蒋介石用了浑身解数想要消灭这个威胁,但在遵义会议后,蜕变成了唐国强的毛教员带领红军跳出了几十万人的包围圈,渡过金沙江,翻越雪山,走过草地,终于到达了陕北。历史的时间线是多向进行的,此时九一八事件爆发,蒋介石又做了一个深刻影响了近代史的决定,他命令张学良不抵抗退出东北。这个决定史学家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为今后的战略决战做准备,以空间换时间,有人说他想借日本人的手“削藩”乘机夺掉张学良的政治基础,有人说就是他软弱,不敢跟日本对抗。这些原因都有一定道理,但从客观上来说,这是他人生中极为糟糕的决定。张学良带领东北军撤入关内,蒋介石此时想要借刀杀人,命令东北军剿灭在陕北的中共武装。张学良丢了东北,民族大义和个人荣辱的种子让他在几次进攻无果后联合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以武力逼迫蒋介石抗日。西安事变后,不管是国内形势所迫或者是国际形势的恶化,蒋介石开始抗日。于此同时,他扣押了此时张学良,并在军事法庭审判的刑期结束后继续动用私刑扣押。在抗日过程中,国军连战连败,接连丢失了北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城市,虽然他也曾经心存侥幸想跟日本谈判,私下和日本接触但无论如何,他没有在行动上有任何动摇,他也坚持到了最后,并在1941年迎来了转机,迎来了历史对他的眷顾,对中华民族的眷顾。日本对美国不宣而战,把美国这一庞然大物带入了二战的战场,因为美国利益和民国政府利益的高度统一,国民政府得到了海量的援助,这些援助一定程度上帮助了国军与日本僵持在了中国广大的战场上,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强大的毅力和中共武装的敌后牵制和国际形势等原因的共同造就下,中华民族打赢了中国近代以来最重要也是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此时作为抗战的领袖,蒋介石的名声到达了顶峰。此时蒋介石面临他人生中又一个岔路口,他是接受中共提议建立联合政府还是不顾国内舆论发动内战呢?对于民主这个思想的内涵,他或许没有真正理解。但对于打击中共这个问题,他没有过多的思考,因为就在抗战过程中他就没有停止对中共武装的打击。但是此时的唐国强和他领导下的解放军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已经成为了一支有战斗力有群众基础的力量,但这不完全是蒋介石败给唐国强的原因。一方面他在战场上昏招迭出,被消耗了大量有生力量,另一方面他纵容孔宋家族肆意剥削人民,失去人民的支持,再一个方面也因为他政权的腐朽他失去了美国的支持。这里我想具体说说他在战场上是如何失利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他在战略上过度轻视中国武装,军队被运动战搞得晕头转向,第二在情报战场被渗透成了筛子,严重影响了战术的灵活性和独立性,第三在于他手下的军队早已不是北伐那支有信仰有纪律的队伍,战斗力没有随着战争而进步。唐国强知人善任,深刻认识了人民战争的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同时给手下将领以极大的军事自主权。无论是战略上还是在战术上蒋介石都败给了他的对手唐国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蒋介石很快丢掉了东北华北中原,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第二次下野。在解放军发动了渡江战役之后,国民党一溃千里,最终蒋介石不得不败退东南某岛。此时的蒋介石时刻不忘反攻大陆的幻想,这一想法也间接促使他没有接受国外势力的挑拨,坚持“一个中国”。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因为他在内心里他还是“中华民国”的总统,一旦他同意台独,那么他就在名义上成了东南某岛的岛主,以他的野心和骄傲,无论如何他是怎么也做不到的。但他不能阻止的是,他已经渐渐远离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纵观蒋介石的一生,他有功有过,无比矛盾又无比真实。他推动了中国近代的发展,也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做他的事,绝不是为了后人给他一个好的评价,他的一生始终是为了他心中的三民主义,为了他统一中国的政治理想。或许在以后的将来,人们在阅读历史的同时,会认为他是一个不屈不挠,为了心中理想奋斗一生的人。

以上就是文章“我们应该如何评价蒋介石?”全部内容,如需学习更多电脑、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冷知识、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不吝支持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puzhishi.com/jingyan/95707.html

1.免责声明:本文编辑科普网——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