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

2023年05月04日 23:13:30 29阅读 0评论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05月05日

《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亦称《张迁表颂》,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而成的一件隶书书法作品。此碑于东汉中平三年(公元186年)刻立,明代初年出土,现收藏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

《张迁碑》篆额题“汉故毂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12字,额字独呈扁形,书意在篆隶之间;碑阳正文15行,行42字;碑阴3列,上2列19行,下列3行碑文。此碑是谷城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铭文着重宣扬张迁及其祖先张仲、张良、张释之和张骞的功绩,并涉及到黄巾起义军的有关情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张迁碑》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书法造诣高。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在众多的汉代碑刻中,此碑以古朴、厚重、典雅取胜,字里行间流露出率真之意,具有民间朴质之风,格调峻实稳重,堪称神品。它起笔方折宽厚,转角方圆兼备,运笔遒劲而曲折有力,落笔稳健,可谓是汉隶方笔系统的代表作。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2)

现陈列于山东泰山岱庙碑廊。碑高2.92米,宽1.07米。碑主人张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曾任城(今河南洛阳市西北)长,迁荡阴(今河南汤阴县)令。故吏韦萌等为追念其功德,刊石立表以纪之。碑阴三列,上两列各19行,下列3行,刻有捐钱人题名和钱数。碑阳隶书15行,满行42字,共567字,字径3.5厘米。碑阴刻立碑官吏41人衔名及出资钱数,共3列41行323字,隶书,字径3.5厘米。

额篆书“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2行12字,字径9.5厘米。书体意在篆隶之间又能有意曲屈,似汉印之缪篆。12字分两行而无列,布局紧密大小错落,浑然一体,或挪让、或盘曲、或长短、刚健有力,实为额中之妙品。

此碑在明初掘地时发现,立于山东东平儒学明伦堂前,当时碑文完好可读,明正德年间,仅残缺5字,“东里润色”4字尚好;至清乾隆年间,“东里润色”“东”字泐(le)半边,“润”字泐半边,其水旁尚存中点,“色”字与下边的“君”字泐大半。建国后,在东平县政府院内建亭一座,立碑于内。1966年移至岱庙炳灵门,外置玻璃罩加以保护。此时残泐65字,不可认读的36字。1983年10月移岱庙碑廊。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3)

此碑自出土以来,为历代金石、书法家所推崇。词旨淳古,隶书朴茂,字体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蚕不并头,雁不双设,外方内圆,内擫(ye)外拓,是雕刻、书法艺术的珍品。

最早著录此碑的是明都穆《金薤(xie)琳琅》。清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疑其为后为摹刻。但大多数学者认为,刻碑书风朴茂端直,非汉人不能为,再加上自然剥落的痕迹,更非人为,碑为原刻。1973年出土的《鲜于璜碑》与此碑风格相近,而《鲜于璜碑》早《张迁碑》21年,二者均为汉隶中方笔之典型。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4)

一、原文:漢故榖城長蕩陰令張君表頌

碑陽(繁体)

君諱遷,字公方,陳留己吾人也。君之先出自有周,周宣王中興,有張仲,以孝友為行,披覽《詩·雅》,煥知其祖。高帝龍興,有張良,善用籌策,在帷幕之內,決勝負千里之外,析珪於留。文景之間,有張釋之,建忠弼之謨。帝遊上林,問禽狩所有。苑令不對,更問嗇夫,嗇夫事對。於是進嗇夫為令,令退為嗇夫。釋之議為不可:苑令有公卿之才,嗇夫喋喋小吏,非社稷之重。上從言。孝武時,有張騫,廣通風俗,開定畿寓,南苞八蠻,西羁六戎,北震五秋,東勤九夷。荒遠既殯,各貢所有。張是輔漢,世載其德。爰既且於君,盖其繵縺。纘戎鴻緒,牧守相係,不殞高問。孝弟於家,中謇於朝。治京氏易,聰麗權略,藝於從政。少為郡吏,隱練職位,常在股肱。數為從事,聲無細聞。徵拜郎中,除穀城長。蠶月之務,不閉四門。腊正之祭,休囚歸賀。八月筭民,不煩於鄉。隨就虛落,存恤高年。路無拾遺,犁種宿野。黃巾初起,燒平城市,斯縣獨全。子賤孔蔑,其道區別。《尚書》五教,君崇其寬;詩云愷悌,君隆其恩;東里潤色,君垂其仁。邵伯分陕,君懿子棠。晉陽珮瑋,西門帶弦。君之體素,能雙其勛。流化八基,遷蕩陰令。吏民頡頏,隨送如雲。周公東征,西人怨思。奚斯讚魯。考父頌殷。前喆遺芳,有功不書,後無述焉。於是刊石豎表,銘勒萬載。三代以來,雖遠猶近,《詩》云舊國,其命惟新。

於穆我君,既敦既純。雪白之性,孝友之仁。紀行來本,蘭生有芬,克岐有兆,綏御有勛。利器不覿,魚不出淵。國之良幹,垂愛在民。蔽沛棠樹,温温恭人。乾道不繆,唯淑是親。既多受祉,永享南山。干祿无疆,子子孫孫。

惟中平三年,歲在攝提,二月震節,紀日上旬。陽氣厥析,感思舊君。故吏韋萌等,僉然同聲,賃師孫興,刊石立表,以示後昆。共享天祚,億載萬年。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5)

二、张迁碑原文翻译

君讳迁,字公方,陈留己吾人也。——此人姓张名迁、字公方,是陈留郡己吾(今河南宁陵境内)人。

君之先出自有周,——君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周代,

周宣王中兴,有张仲,——周宣王中兴的时候,有一个叫张仲的大臣,

以孝友为行,——将善待父母和兄弟作为行为准则,

披览诗雅,焕知其祖。——查阅一下诗经小雅篇,就可以明确地知道张仲是张氏祖先。

高帝龙兴,——汉高祖龙兴的时候,

有张良,善用筹策,——有一个叫张良的大臣,善于运用计谋策略,

在帷幕之内,——在军帐内指挥作战,

决胜负于千里之外,——就可以决胜千里之外,

析圭于留。——汉朝开国后,被封在留地,称留侯。

文景之间有张释之,——文帝和景帝期间,有张释之,

建忠弼之谟,——忠诚辅佐皇帝,建立了功业,

帝游上林,——有一次,皇帝游览上林苑,

问禽狩所有,——问哪里有禽兽可以狩猎,

苑令不对,——苑令答不出来,

更问啬(se)夫,——再问啬夫,

啬夫事对,——啬夫对答如流,

于是进啬夫为令,——于是,提升啬夫为苑令,

令退为啬夫,——苑令降为啬夫,

释之议为不可, ——张释之谏议说,不可以这样做,

苑令有公卿之才,—— 苑令有公卿的才干,

啬夫喋喋小吏,—— 啬夫是只会说几句话的小吏,

非社稷之重,—— 不是国家的重臣,

上从言。 ——皇上听从了他的话。

孝武时有张骞, ——孝武帝有张骞,

广通风俗, ——广泛地沟通汉朝与其他国家的风俗,

开定畿寓(宇),—— 开拓并且平定了周边地区,

南苞八蛮, ——向南囊括了八蛮部落,

西羁六戎,—— 向西占领了六戎部落,

北震五狄, ——向北震慑了五狄部落,

东勤九夷,—— 向东安抚了九夷部落,

荒远既殡(宾),—— 荒远地区都已经宾服了,

各供所有。 ——各自向汉朝供奉他们的财物。

张是(氏)辅汉, ——可见,张氏辅佐汉朝,

世载其德,—— 世代都记载着他们的功德。

爰既且(暨)于君,—— 于是等到了君(张迁)这一代,

盖其繵縺(蝉联), ——大概就是他们后代的继承人,

缵(zan三声)戎鸿绪, ——继承发扬了前辈伟大的业绩,

牧守相系(继),—— 世代做官相互继续,

不殒高问(闻), ——没有辱没好的声名。

孝弟(悌)于家, ——在家里能做到孝敬父母,善待兄弟,

中(忠)謇(jian三声)于朝, ——对朝廷做到忠诚正直,

治京氏易,—— 精通京氏所传的易经,

聪丽权略, ——君机智灵活而有韬略,

艺于从畋, ——特别善于耕种农田,

少为郡吏, ——年轻时作过郡吏,

隐练职位, ——精熟本职上干练有能力,

常在股肱(gong一声), ——常常被派在重要岗位上,

数为从事, ——多年做从事,

声无细闻, ——细小的事情都能明察,

征拜郎中,—— 被朝廷征召任郎中,

除谷城长, ——又被任命为谷城县的县令,

蚕月之务, ——三月里养蚕事务最忙的季节,

不闭四门, ——县衙的四门都不关闭,

腊正之际, ——到了腊月和正月,

休丘归贺, ——给监狱里的囚犯放假让他们回家贺岁祭祖,

八月算(筭)民,—— 八月份征收赋税,

不烦于乡,—— 众吏到乡间去,

随就墟落,——随地住到村落里,

存恤高年, ——安抚慰问老年人,

路无拾遗, ——谷城县路无拾遗,

犁种宿野,—— 农夫耕种,晚上就住宿在田野里,

黄巾初起, ——黄巾起义开始爆发,

烧平城市, ——烧毁城市,

斯县独全, ——惟独这个县保全了,

子贱孔蔑, ——子贱能治理小地方,孔子看不起他,

其道区别, ——这是他们(张迁和子贱)的治国之道有所区别,

尚书五教, ——《尚书》里提到五种教化,

君崇其宽, ——张迁推崇宽这一点,

诗云恺悌, ——《诗经》上说做人要行恺悌之道,

君隆其恩,——张迁能将此做到很高,施恩于人,

东里润色, ——东里子产擅长给文字润色,

君垂其仁, ——而君能将仁爱施加给百姓,

邵伯分陕, ——邵伯和周公分地治陕,

君懿于棠, ——君也能像邵伯一样,百姓保护好棠树而纪念他,

晋阳(西门)佩韦, ——西门豹佩韦自缓,

西门(晋阳)带弦, ——董安于带弦自急,

君之体素, ——君之性情,

能双其勋, ——能够做到不急不缓,兼有两者,

流化八基, ——君之教化流传八方,

迁荡阴令, ——调任荡阴县的县令,

吏民颉(xie二声)颃(hang二声), ——官吏和百姓上下奔走,挽留,

随送如云, ——像云一样跟随送行,

周公东征, ——周公东征的时候,

西人怨思,—— 西周人曾加以指责,

奚斯赞鲁,—— 鲁国奚斯写诗赞叹鲁君,

考父颂殷, ——商大夫考父颂扬殷商,

前喆(哲)遗芳,—— 这都是前代贤人留下来的好传统 ,

有功不书, ——有功劳而不记载下来,

后无述焉, ——后代就没有办法追述了,

于是刊石立表, ——于是为张君刊石立碑,

铭勒万载。 ——让他的名字铭刻万代。

三代以来, ——夏商周以来,

虽远犹近, ——虽然时间久远(但由于有铭文流传),好象还很近,

诗云旧国, ——《诗经》上说,周朝虽然是旧国,

其命维新。 ——它的使命却在于创新。

注:此几句语序似不当,应该是,“考父颂殷,三代以来,虽远犹近,诗云旧国,其命维新。前哲遗芳,有功不书,后无述焉,于是刊石立表,铭勒万载,”以下接铭文,才比较妥当。

于穆我君, ——静穆谦和的张君啊,

既敦既纯, ——他又敦厚又淳朴,

雪白之性, ——性情像白雪一样啊,

孝友之仁, ——仁爱像孝友一般,

纪行采本, ——我们记下他的行为都是发自根本啊,

兰生有芬, ——就像兰花开放自然会散发芳芬。

克歧有兆, ——君既有预见未来的远见啊,

绥御有勋, ——安抚百姓治理国家抵御外敌建立了功勋,

利器不觌(di二声), ——(像老子说的那样)国家的利器不可以让人看见啊,

鱼不出渊, ——就像鱼儿不能从深渊里出来,

国之良干, ——君是国家的栋梁啊,

垂爱在民,——将仁爱播撒给人民。

蔽沛(芾)棠树,—— 邵伯在下面讲过话的棠树是那么茂盛啊,

温温恭人, ——君也是和邵伯一样温和恭敬的人。

乾道不缪, ——天道从来就没有差错啊,

唯淑是亲,—— 只是施恩泽给美好的人。

既多受祉, ——君已经得到了上天赐给的福祉,

永享南山,—— 又能永享南山一样的寿辰,

干禄无疆, ——获得国家的俸禄永无止境啊,

子子孙孙。 ——一直到子子孙孙。

惟中平三年, ——时间是中平三年,

岁在摄提, ——正好太岁在寅,

二月震节, 二月份打雷的季节,

纪日上旬, ——按日期是这个月的上旬,

阳气厥析,—— 阳气已经回升,

感思旧君, ——感佩想念原来的县令张君,

故吏韦萌等,——君的旧吏韦萌等人,

佥然同声, ——全都一致同意,

赁师孙兴, ——雇佣一位叫做孙兴的石工师傅,

刊石立表, ——为君刻石立碑,

以示后昆, ——用以昭示后代,

共享天祚, ——共同享受上天的赐福,

亿载万年。 ——直到永远亿载万年。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6)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7)

三、临写《张迁碑》应注意的问题及创作中的应用

书法艺术是由“笔法、字法、墨法、章法”组成的艺术。 “字法”,也是“结体法”,是以一个“字”作为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的各个点画线条间的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构成的字形体势(字的布白、间架),决定书法的风格特征。其艺术原则是“自然法则”,审美原则是“形神兼备”;“章法”是以整幅作品作为整体进行研究的,关注的是一篇当字里行间的构成关系。

《张迁碑》是汉隶中写意风格特征最明显的碑刻之一,书风古茂朴厚,方劲雄浑。用笔波画的提按过渡不甚明显,有时波磔分明,有时四角方折。运笔多采“方笔”,笔道粗细介于二分笔与三分笔之间,方整劲挺,棱角分明,结构谨严,笔法凝练,章法、行气也见灵动之气,沉着有力,古妙异常。

字形基本走出西汉隶书篆意的束缚,结构方扁,平稳匀称,它是汉隶的最后的辉煌。不合规律,时扁时长,时大时小,用笔方中有圆,劲而内敛,气韵雄浑沉穆、巧拙相生,深得古趣。字迹多漫漶,似乎稚拙,然细细品味才见精巧,端整雅练。字体看似规正古拙,实则结字巧丽,方整中多变化,朴厚中见媚劲,外方内圆,内捩外拓,方整而不板滞,是汉隶中的上品。

1、《张迁碑》的结体特征

“结字法”主要是因字立形,自然多变,扁、方、长结合巧妙、古拙雄奇:方正、厚重、雄强、古拙、奇巧。有“方、活、奇、拙、巧、趣、敛、变”八个特征。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8)

(1)端庄朴茂,“方”正蕴藉。字形一般为正方、扁方、长方,而且四角撑满,笔画茂密,这是其结体解决“方”的问题的关键方法,具体要体现在起收笔要方,转角处要方。横平竖直,转折方直挺劲,端庄沉稳。如“国”字、“荒”字,荒字中间的“亡”部横向拉长,末笔紧缩,第一撇画变竖,整个字形控制在方形之内,形成方正端庄的态势。

(2)因字立形,收放灵“活”。字形虽然以方形为主,但在收放的处理上灵活多变,大小听其自然,极尽字的真态、憨态。上下结构的字体态修长,左右结构的字多属扁方,独体字端庄敦厚。如“旧”字、“性”字、“小”字等,字形收放的处理恰当有度,古拙厚重的特性充分体现。

(3)挪让参差,正“欹”错落。主要表现在左右结构的字上,或左高右低,或右高左低。一字之中,笔画或长或短,偏旁当中或大或小,空间或虚或实,左右挪让,笔 画参差,构成了结体生动奇崛的字形。如“唯”字左高右低,“外”字右高左低,“温”字、“焕”字挪让参差多姿,而且笔画夸张,字形生动奇险。

(4)重心多变,稚“拙”可爱。一是中宫紧缩,气居于中。它不同于平稳匀称的字,而是注重将字的重心收紧居中,四周相对伸展,如“垂”字、“命”字等;二是重心向下,上松下紧。这类字因违背字的结构规律而显得稚拙可爱,像头大身小的儿童,又如一个半蹲不立的人,伸展不开手脚,如“幕”字、“帝”字等。三是重心上移,上紧下松。这类字写得灵巧,舒展空灵,如“月”字、“周”字。结体通过重心的变化,使得字形稚拙可爱。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9)

(5)反向协调,呼应“巧”妙。结体变化主要由字的线条方向的变化产生的点画之间的审美反应,线条方向的变化引起字的结构之间的相向、相对、倾斜、支撑、照应、呼应等不协调而产生在审美上的协调关系。如“景”字上部“日”字右下倾,下部“日”字右上倾,两个“日”字的各一角向中间的主笔一横靠拢,虽斜但稳。还如“间”字、“勋”字等。充分表现了结体的不拘一格,巧拙天然的魅力。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0)

(6)结构倾斜,变形有“趣”。结体大多数是倾斜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它分为左倾斜和右倾斜两种,主要是因为字的重心偏离中心而靠向一边,而重心的偏离,往往是由一个笔画或局部的特殊走势、特殊易位,或轻重、或粗细、或长短的变化造成的。这种倾斜也是由局部的夸张造成的,当然重心在中心线的上下移动也是局部夸张的结果。“以”字、“略”字中“口”部与“田”部的夸张,“远”字的飞扬之势取决于“土”部的夸张。这是结体最为生动的地方,是汉隶拙中寓趣的生动表现。一定要体会大汉盛世道法自然、随心所欲、唯我独尊的恢宏气势在书法艺术中的反应。

(7)外紧内松,劲气内“敛”。结体及用笔都含蓄内敛,给人引而不发的感觉,笔画似到未到,结构外紧内松,没有放纵飘逸的笔画,更没有随意轻浮的结体,作为主笔的燕尾尽势而内敛,如“建”字、“进”字。如有放纵之笔,都有堵气把门的笔画与之相对应,如“喋”字。把结体展现的平和疏朗,静气凝神,厚重雄强。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1)

(8)同字异形,体势多“变”。有十五个“之”字,但同字异形,大小有别,方圆异趣,各有情态,体现了书者独特的构思和灵活多变的手法。

2、《张迁碑》用笔方法

汉字是由点画组成的,也就是用点、横、竖、撇、捺、折、钩、挑等变化丰富的笔画搭配组成数以万计的汉字。隶书取代篆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改纵长取势为横宽布列,有了粗细、巧拙的变化。篆书的笔形很简单,就是直、横和弧,而其弧则有左弧、右弧、上弧、下弧、圆弧、方弧之多种变化,但却无有钩、点。要写好隶书,要先认真学习隶书的笔画,研究掌握它们的不同形态以及在每个字里的长短、粗细、方圆、斜正等变化。

(1)点

点是所有笔画的开端和基础。点无论大小、长短、方圆,皆为一个完整的笔画。点如字的眉目,全靠此顾盼精神,能够体现汉字气势连贯的生动的特点。隶书赋予了点重要的使命和作用,即顾盼协调,照应连贯。除映带自然、顾盼生姿外,还有方严峻利、圆融浑厚之美,其形态或卷屈、或平伸,或翘首、或俯视,可谓极尽变化。首点侧者,其下稍正,如“文”字;首点正者,其下多侧,如“家”字。横两点有:①相向型。左右两点在大小、方圆、映带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善”字两点,左圆右方、左小右大,且距离较大,开合变化较小;“幕”字的两点则左方右圆,左大右小,上开下合明显,朴实厚重,与整体风格相协调;“对”、“尚”等字的左右两点,不仅有大小、方圆之变,同时又相互呼应,顾盼生姿。②相背型。如“棠”、“兴”等字的下两点,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在竖的两侧或在横下,虽相背斜立,但亦能蓄势凝练,亦有遥相呼应之感,且有方圆的变化;“性”字的右点则以短竖为之,略向左下;倾斜之势,以示呼应。③同向型。两点基本同向出锋,但笔断意连,高低有别。如“恭”字的下两点,左点向右上出锋,右点向右下出锋,彼此意志相连。

方点 方而短,棱角分明,一般用藏锋折笔的方法写成。收笔有时回锋,有时则以侧锋切成方头。如“从、芬、苑、戎、幕”字。

尖点 应稳住笔锋而求含蓄,尖而不锐。尖点由四面出锋而形成,方向不同,形态自然不同,写时应不断变换方向,力求生动多变,如“京、全、奚、淑、隐”字。

圆点 圆而曲,形态较小,像蜷曲的小虫子一样,圆曲而生动,形态多变,如“尚、汉”字。

长点 是以上三种点的延伸,所以有方、尖、圆等变化。写的方法和上面三种点一样,只是形态较长。但要注意不同的方、尖、圆形态的区别,如“忠、治”字。

(2)横

横是汉字中使用较多的一种笔画。横如字的栋梁,字要稳,横须先稳,或平或斜,重在得势,要平直,又要生动多变。横分为波磔横(又称主笔横)和平横(又称副笔横)两种。横的处理,也富于变化。起笔有方圆、轻重之别,收笔有回锋、出锋之变,行笔有的平稳安详,有的轻盈活泼,横势有平有斜。特别是笔画多横的字,更是变化丰富。如“君”字的一长横,方势逆起,转锋(一般是拇指向内,食指、中指向外稍捻笔管,配以手腕徜向右翻来调正笔锋)后向右涩行,至“燕尾处用力高挑而出锋,横势虽平,但亦厚重朴拙,出锋潇洒。如“之”字下部的横,亦逆锋方起,蓄势调锋向右涩行,但稍显轻盈,提按有致,“燕尾”则极重,牢牢地托起上部,且横势左低右高,在乎正中显欹侧变化之势。有时字这—横的起笔又较轻,收笔重出锋,对比鲜明,如“之”字。字的横笔灵动多姿;“其”字的长横,圆起,出锋收笔;“时”字右部的三横,第一横方起,收笔回锋,呈下弧势,第二横圆起回收,呈平势,第三横方起笔,“燕尾”出锋,呈上弧势。“行”字的两横更是富于变化:第一横圆起向右上行笔,力渐重,后向右上稍提,力渐轻,收笔回锋;而第二横则方起,向右稍偏下涩行,至尾处用力较大,向右上尽力抬头出锋,打破了两横的均平之势。有些短横则是或平或斜,或粗或细,如“夫”字的横画。

波磔横 为主笔横,对整个字起到平衡作用。波磔横出锋而不锐,力求含蓄,不过分夸饰张扬,无飘逸的笔势,沉着、稳重,在含蓄沉稳中出锋,如“之、其、生”字。

平横 为副笔横,没有被磔横那样过大的起伏变化,而是以平匀取胜。头尾或出尖,或切方,或回锋,都力求含蓄平和,如“夫、友、等、克、吏”字。

(3)竖

竖是字的骨干,在汉字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竖有直、斜之变化,亦有方、尖、圆之区别。竖有直竖和弯竖两类,但不论是直竖还是弯竖,又都有方头、尖头和圆头的变化。起笔有方圆的变化,方多圆少,中锋涩进行笔,有提按的灵动变化,竖势有直侧的变化。如“之”字的竖,逆锋方起笔,调锋(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内稍捻笔管,手腕梢向上弓,以稍正笔锋)后向下直而涩行。“九”的竖逆锋方起笔,调锋后用力向下涩行,笔渐重,回锋收笔。“上”字的竖则逆锋圆起笔,向下涩行。“辅”的两长竖行笔中均有明显的提按变化,轻灵活泼。“东”字的中竖,曲而不显怯弱;“外”的竖向左下倾斜;“千”字的竖向右下倾斜;“喋”的下竖向左下行笔,带有一定的弧势。还有更多短竖的不同变化,认识这些变化,再付诸宅墨。其实任何一个笔画,都没有固定的形状,其长短、粗细,正侧、方圆应随字势而巧妙变化,万不能干篇一律。

方头竖 头尾皆取方形,且短而直。起收皆回锋,形体略有变化,如“中、卿、俗、斯、平”字。

尖头竖 或是尖头或是尖尾。该出尖时应出锋,劲利挺拔,精神外显,如“不、新、东、南、帷”字。

弯头竖 是隶书特有的笔画,向左弯曲,或挑尖或停笔,皆自然多变。

(4)波挑

波挑是向左挑出的一笔,有弯、斜、直三种,斜度不同,各具变化。有方圆、长短、曲直和平斜的变化,回锋收笔。如“令”字的撇长且稍带弧势,起笔逆锋圆势,调锋后(拇指向外,中指、食指向内稍捻笔管,手腕向左下稍翻,调正笔锋)向左下弧势涩行,收笔回锋。“夫”字的撇长而曲势较大,方势起笔,顺锋向左下用力行笔,回锋收笔。“才”字的撇短而细直,略取横势。“周”字的撇竖直而收笔处稍曲。

弯波挑 弯度稍大,取圆势,且尾部上扬,或用钝笔,或出锋为尖。

斜波挑 取斜势,不上扬,经常和波磔配合使用,左波右磔和谐舒展。

直波挑 线条多直而弯,有时又称其为弯竖,是隶书别具韵味的一笔。

(5)波磔

隶书的波磔,楷书中变为捺,是向右伸展的一笔,用以显示隶书八分舒展的特点。波磔虽有粗细变化,尾部亦较上扬,但却不过分飘展和张扬,而出之以含蓄内敛,敛而不发,具体有斜波磔和平波磔之分。有大小、平斜、曲直、方圆之分,起笔多逆锋蓄势,有方有圆,行笔涩进,收笔用力,出锋劲逸,有时含蓄凝重。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2)

如“更”字长捺斜而稍直,出锋劲健。其写法是逆锋方起笔,调锋后(一般是拇指向外,食指、中指向内稍捻笔管,手腕稍向左上弓,以调正笔钧锋)向右下涩进,至“燕尾”处,驻笔蓄势,拇指渐向内,食指、中指渐向外稍捻笔管,手腕稍向右上翻转,后再用力出锋。

斜波磔 其势斜而长,头细尾粗,纵笔右放,放而能收,力度内含,如“於、良、狄、不、股”字。

平波磔 其势稍平,尾部上扬,不突出,不飘展,配合得宜,多用于走车底,如“通、进、迁”字。

(6)折

篆书无折,遇弯时,笔画改变方向,以圆转出之。隶书变圆转为方折,棱角分明。折笔稍方,不上耸,不断开,而折为棱角,方尖劲利,别具一格。多数为方势直转,用笔斩钉截铁,雄强有力。如“君”字的折,横至折处,蓄势转笔(拇指稍向外,食指、中指稍向内捻笔管)直切而下,劲健而有力。而“负”字的折则横至折处,稍提笔向上,调锋后再向下运行,既有方势,又有圆意。“之”的竖折,有意圆转(亦需指腕配合),以示变化。

横折 由横和竖结合而成,其势平而直,方棱方角,精神外耀。

竖折 由竖和横或竖和磔组合而成,连接处方棱方角,磔尾稍平,笔末稍上扬,如“也、纯、世、路、昆”字。

斜折 多为三角形,在隶书中应用较多。撇斜横平,其形尖而方。

弯折 势弯而圆,不露棱角,转以成圆,朴拙而具情趣,如“除、岐、为、披、乡”字。

(7)钩

篆书无钩,若遇钩时,皆写成圆弧状,隶书出现了钩,但与楷书的钩不同,形体弯转而含混,有时形同弯竖,且有尖、方之分。

尖钩 其形尖细而长,末笔出锋露尖、锐利尖细。写钩向外挑尖时不要过分轻飘,而应稳住笔锋向外推出,如“子、存、永、等、旬”字。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3)

方钩 其形方而租,拙而钝。写到末尾时,顿笔或回锋或不回锋,皆应朴厚方拙。如“刊、对、子、孝、孙”字。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4)

3、《张迁碑》的结字特点

结体变化丰富,平中寓险,似欹反正。展玩全碑,洋洋洒洒数百字,平正者极少:或上密重而下疏轻,似重心不稳而以雄强之笔力、巧妙之笔画化险为夷;或左右敛放自如、高低错落有致;或斜正相生,稳中求变,险象环生……。

独体字。独体字的笔画往往较少,但长短、方圆、粗细、斜正等变化丰富,无板滞感有活泼气。如“之”字,中竖方笔,左右两折有圆有方,底横富于变化;“云”字,主横粗重,“蚕头燕尾”十足,三角之状,尤其稳固而又有势;“少”字,中间短竖直而富于变化,两侧点相呼应,其下一撇虽斜势亦安然平托;“月”字两竖均有向内之势,然中横平直,左竖撇低些,使字斜中寓正,颇具匠心;“人”字撇短粗而稍直,一长捺有力向右下出之,一收一放,动感十足;“八”字撇捺浑穆,起笔稍轻,稳重中透出一股活泼之气;“上”字虽下横出锋较重,但上短横不短,使字既平稳又得体;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5)

“王”字中竖稍呈右弧,而三横之势各有变化,特别是第三横,左缩而右伸,整个字古雅之中透出一股灵动之情趣。

上下结构。上下结构的字,或上下疏密有别,收放有度,或通过横、竖势的变化以求古拙中的灵动。“墅”、“犁”字,下疏展而上紧密,横势较大,古拙之气跃然纸上。“双”字更是上不透风,下可走马。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6)

“幕”字亦独具匠心,上半部几乎占据了整个空间,长横极力伸展且有斜势,“巾”部小而斜,富有动感。“策”字除疏密外,横、竖之势变化也很明显。“帝”字长横伸展,下部的竖势笔画斜而参差,又统领在长横之下,打破板滞局面。“节”字右下部的竖有意倾斜,充满了动感而又不失平稳。“贺”字的处理,颇有意味,上敛下放,但就上部本身的“加”而言,又横向舒展,高低错落,同一结构,敛中有放,实为巧妙之举。“棠”字的处理,虽敛放不明显,但欹斜得势,自然而洒脱。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7)

“景”字横、竖势的不同处理,更是稚拙可爱。

左右结构。左右结构的宇:敛放自如,参差错落,奇正相生。“缪”字敛左放右,整个字显得浑朴而又空灵,其左下之空和右部长撇、长捺,再加上竖势的变化,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8)

“张”字的“弓”部动感十足,再加上右部横的变化、竖钩和捺短缩的匠心处理,更给人以活泼而又浑厚之感。“仲”字左轻右重,右竖粗而向左下倾斜,平衡了左部的轻和“中”部的左粗竖,古拙之气顿生。“外”字大胆造险而又浑然天成,大巧若拙。其右部竖高出左部,短粗而又向左下倾斜,右点化为横捺稍向下靠,粗而有力,牢牢地平衡了字势,整体上又险中有险。“行”字右部虽放,但上下均比左部内缩,斜势粗重的横波,如没有一短粗之竖支撑,实难具生命,而其竖若稍长,则流于板滞也。“勋”字左高右低,上宽下窄,下部左点和右横折弯钩稳住了全字,使字不至于左歪右倒而散架。

包围结构。包围式结构的处理,除外框的变化以外,其被包围的内容亦灵动多姿、疏密有致。“周”字,右竖曲而有力,收笔亦干脆利落,中横夸张变形,其下之“口”虽稍侧但稳健。“国”字四面包围,但两竖相向而立,均有斜势,内部之“或”虽朴茂但也有空白处,可谓朴茂中见空灵。“旬”字整体有向右下倾斜之势,但曲而有力的横折钩,使中间的“闩”像镶上的明珠一样夺目动人。“间”字左竖撇曲而灵动,右竖斜而朴拙,左右形成鲜明对比,而又在对称中求变化,中间的“日”纯取斜势,以呼应左右的欹侧之势,整个字斜而不倒,耐人寻味。“辶”的写法,也显现出空灵与厚重的浑然一体,再加上被包围的内容疏密、方圆的处理,使字之神态跃然纸上。

同字异形。相同的字,但几乎无一在用笔、结字不精心安排,或方圆、或粗细、或欹侧,或有出锋藏锋之别,或有同旁异形之变,极尽变化。

4、《张迁碑》偏旁部首的结体特征之比较

偏旁部首是整个字的结体的一个局部或者说是一个单位或单元,如果说“字法”是“章法”的小“章法”,偏旁部首的结体法也是“字法”的小“章法”。偏旁部首适用于很多字形,是汉字的公共部分。习练好偏旁部首能起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准确掌握偏旁部首的结体技法和规律,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木字旁和提手旁的比较。结体中,木字旁一般写得较小。在竖画的三分之一处写短横,撇捺在下竖线的二分之一处起笔,竖笔不要伸展,省略勾法,或方或圆,或方圆间有。左撇的长度大致跟短横的一样长,右捺变成短捺或一点。木字旁一般居一个字的左上。如“树”字、“析”字。提手旁一般写得修长,与字的高度一样高。把短挑写成短横,把竖勾一分为二,短横又把十字上竖画一分为二,竖勾的勾不能省略,直竖的勾向左平推方收,竖有扭曲的勾,勾前朝右略倾斜,然后往左上尖收。这个勾打破了 “隶书无勾”的论述,如“摄”字,“提”字。焦点:有无勾法,竖画的截断,位置的高低。

(2)单人旁和双人旁的比较。单人旁因字立形,长度与右边的字一样高,撇的形态收笔变化较大,这里不再论述,如“代”字、“伯”字等。双人旁的变化比单人旁更丰富,它沿袭篆书的一些写法,两撇落笔方、行笔快、身体直,状如楷书,啄势强。竖画多呈弧形,与下撇脱开,方向变化多端,如“从”字、“行”字等。焦点:有无勾法。单人旁竖画不能写弯,隶从篆,在篆书中单人旁是一个侧面站立的人,腿应该是直的,小腿更不能向前弯曲。双立人在篆法中与人无关,应该是“行”的一半,“行”的篆法竖画是弯曲的,直了反而不对。

(3)示字旁和衣字旁的比较。焦点:示字旁头上的两横是古文“上”字,写隶书是从篆法,上点应该写成横,如果竖写则是错误的,如“禄”衣字旁从篆法是个人头,应该竖写。如“初”字。

(4)文字头、宝盖头、言字旁、广字头上面一点的写作技法之比较。焦点:文字头在隶书中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竖点与横的组合,如“高”字头的点为房的屋脊,这个点是要竖写的。另一种是平点与横的结合,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19)

如“帝”字上的一点从篆法“上”字,应该横写。宝盖头上的一点从篆应该是房间的屋脊,全部写成竖点,并且与平盖紧密相连,不要写在空处,如“宣”字。言字旁上的一点在《说文解字》中有捂住祸从口出之意,一点从篆全部横写,写成竖点就错了,如“诗”字。广字头的点有两种写法,一是张迁碑里的“广”字,从篆应该写成竖点;另一种在楷书看结体是广字头,而从篆法则是双手持干,隶书从篆应该写成平点,如张迁碑里没有的而其它汉隶中存在的“康”、“唐”等字,和楷书里的广字头上一点与字内一竖对接(点下一竖),应把广字头的一点在隶书中写成平点,没有点下一竖的广字头上的一点全部写成竖点。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20)

(5)左耳旁和右耳旁的比较。左耳旁有两种形体,即楷书之形的和篆书之形的,左耳旁在字的结体中形体较小,如“除”字、“陈”字等。右耳旁形体要大,在字的结体中占近一半的比例,右耳旁不能用篆法写,这是和左耳旁在结体技法上的关键所在。如“郡”字、“邵”字。焦点:应该记住“左阜右邑”的书论。

(6)火字底和四点底的比较。焦点:这里要讨论的是四点底在不是有生命体的字下面可以写成火字底,这些可以写成火字底的四点在整个字的篆法里从火。如“然”字可以写成火字底,而“为”字就不能写成火字底,因为四点在字的篆法里不从火,当然不能火烤大象。但火字底一定不能写成四点底。

(7)殳字旁和反文旁的比较。殳字旁上部笔画收紧,框形上宽下窄,撇收捺放,撇笔取竖直势,收笔呈勾形,位置抬高;捺画斜度大,结笔下压,与左部结构的一些笔画相呼应,取势较低。如“数”、“敦”字。反文旁由上撇捺和下撇捺组成,上撇捺因字设形,下撇捺与殳字撇捺的写法相同。焦点:很多时候,“攵”可以写成“殳”,如“数”、“敦”字,但是“殳”绝不可以写成“攵”。

“竹字头”和“草字头”的比较,一般隶书中竹字头用草字头来代替,习惯篆法把竹字头竹叶朝下,草字头把草叶朝上等等。其它汉隶中,把繁体字楷书草字头的“欢”、“观”俩字,在隶书的书写中书写成“文”字头,一点是头上的羽毛,从篆写成竖点。

5、《张迁碑》独体字的结体特征之比较

(1)“之”字与“必”字的比较。“之”字隶书的写法不能按楷书的笔法结构写,不能点下面写成横折,从篆书的结体,“之”字头上是三笔相交,像个三岔路口,写成三点也行,就是不能写成点横折捺画。“必”字隶书写法不能从楷法,写成“心”字头上一把刀,而应该从篆法,表示分开的意思。

(2)“山”字与“出”字的比较。重点是“出”字不是两个“山”的叠加,出的本意是一只脚从凹处跨出来,中间的一竖不能断开,断开就等于把脚腿给斩断了。而“山”字中间的一竖则不能捺透横画。

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21)

(3)“左”字与“右”字的比较。左与右在张迁碑里没有明确的字体,但有类似于左和右的结字特征,如“在”字就是“左”的字符特征,在结字技法上表现为横短撇长,而且左撇为主笔,短横不带波磔;如“有”字具有“右”字的技法特征,在结字技法上表现为横长撇短,长横为主笔,而且带波磔。

(4)“王”字与“壬”字的比较。这两个字在隶书书写上难写难辨认,通过张迁碑局部字符的理解,我认为“王”字上两横距离稍紧一些,而“壬”字的三横大致均匀。如“王”字、“赁”字的“壬”部。

(5)“日”字与“曰”字的比较。这两个字在楷法和篆法中都比较明显,就是隶书把汉字变得扁平之后,“日”字与“曰”字的字形变得模糊了。其实,只要从篆法就不难发现,“日”字虽然由圆到方,却从没有缺口;“曰”要说话,左上角留有出气的地方。如“日”字,就是全封闭写法,“晋”字下面的“曰”字有开口。等等。

6、《张迁碑》的结体特征在书法创作中的运用

一是集字法。选定创作内容之后,要在《张迁碑》里检索需要的字,然后提取这些字,并深入临摹,最后进行意临。

二是拼字法。对《张迁碑》里无法查到的字,再利用偏旁部首和局部笔画组合成新字,这样,既有利于锻炼组字能力,又不易失去古法,还能提高书家的艺术想象力。

三是查字法。以上两种方法中都找不到的字,我们就要在其它汉碑里去寻找。先在与《张迁碑》风格相近的《西峡颂》里找,再到《鲜于璜》中找,实在找不到的话,就在《好大王》里找,直到找到为止。

四是借字法。以上三种方法里都没有找到的字,就要在隶书字典里借字,主要是借字典里所需字的结体(布白,间架),然后用习练到的《张迁碑》的笔法特征,熟悉的结体技法及《张迁碑》笔势,气韵,神采等特点,加以完善创作。

要注意点画之间的笔势往来,谨防古板僵木。对自己要求越高,创作的境界就会越高;对自己要求的越严,艺术的道路就会走得越远!

—end—

,

以上就是文章“汉代名碑张迁碑翻译|汉张迁碑释文白文翻译及其他”全部内容,如需学习更多电脑、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冷知识、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不吝支持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puzhishi.com/jingyan/222809.html

1.免责声明:本文编辑科普网——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