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

2023年05月09日 22:56:45 69阅读 0评论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3年05月10日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1)

▲吴淞江

关于吴淞江的称谓说法不一,中华民国时期,中国公学教授、上海通志馆的吴静山(1895-1977)编写过《吴淞江》(1935)一书,书中谈到:“吴淞江古时仅称松江,一名笠泽江,亦名松陵江,近时俗又称为苏州河。下游入海处一段古称沪渎江。”而对于吴淞江的源流,《吴淞江》中说到:“吴淞江源出太湖,古时独流入海,嗣后屡淤屡浚,流道不免稍有变迁,所以历来志地理者所记江流源委颇不尽通。”《吴淞江》一书中还罗列了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宋朱长文谓:“松江正流下吴江县过甫里迳华亭入青龙镇,由沪渎入海。”

第二种观点:明顾清《松江府志》谓:“松江自长桥下东流至尹山,北流至甫里,东北流至淀山,北合赵屯浦又东合大盈浦,又东合顾会浦,又东合崧子浦、盘龙浦凡五大浦,至宋家桥转东南流与黄浦汇而入海。”

第三种观点:明陈继儒《松江府志》谓:“吴淞江自太湖从吴江县长桥东北合庞山湖入长洲界,过大姚浦抵昆山界,分为二,南为吴淞江,北为勦娘江,复合为一,东流入嘉定界,经上海合黄浦入海。”

第四种观点: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吴淞江自太湖分流,出吴江县城东南之长桥,东北流合庞山湖,又东北经唐浦折而东南流为甪直浦,又东南流经淀湖,合五浦而入上海境,又东南流与黄浦合又迤逦至吴淞口入于海。”

《吴淞江》一书也对各版《上海县志》和一些水利志、文人文集进行了比对,认为可以归入以上四种观点:“顾亭林《天下郡国利病书》、嘉靖至乾隆间历次所修《上海县志》,俱宗顾清府志,凌介禧《东南水利略》、王凤生《浙西水利备考》则本陈继儒《苏州府志》,齐召南《水道提纲》嘉庆及同治《上海县志》,同《方舆纪要》。”《吴淞江》也作了总结,认为:“以上诸家所志江水经流,虽不免互有同异,然谓江源出自吴江县东长桥经上海入海则诸书同,并无异说。”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2)

▲《吴淞江》书影

关于长桥,在清代张大纯《百城烟水》中亦有更为详细的记载:“江南,为长桥湖东南岸。桥接城东门,自西北向东南,桥下水即古之吴淞江头、太湖尾。长桥湖东北通官塘,有浮玉洲桥达庞山湖。庞山湖西北为今吴淞江口,湖西北沿城岸为荡上。”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3)

▲《百城烟水》书影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4)

▲《百城烟水》提及的长桥

关于庞山湖,在光绪《吴江县续志》“吴江县图说”中则介绍的比较详细,呈现了庞山湖到垂虹桥的情况:“庞山源出太湖,太湖之东北注者由瓜泾口夹浦桥直灌九里等湖,东注者由垂虹桥、三江桥、甘泉桥,经历山湖、灌鲫鱼等港,而垂虹桥为疏泄太湖之咽喉,旧长一百三十丈,置六十四谼,此北境之源委也。”另外,在清代金友理《太湖备考》中也有类似关于垂虹桥与吴淞江关系的论述。明初,为了改善垂虹桥附近的洪涝,因而太湖泄水口改为从瓜泾口直接进入吴淞江。明代吴江人沈qi(上启攵,下山)在《吴江水考》卷一“水图考”中绘制的水道地图则更为直观地呈现出吴淞江与庞山湖及垂虹桥的关联。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5)

▲《吴江水考》中的吴淞江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6)

▲《吴江水考》中的吴淞江与垂虹桥

1

徐崧与江渡庵

清代文人徐崧、张大纯编纂的《百城烟水》一书记载了徐崧与吴淞江边的江渡庵的渊源:“江渡庵在二十六都吴淞江滨,元至正中建。顺治初庵僧乞崧撰幕钟皷疏。”

徐崧(1617-1690),字嵩芝,一作松之,号臞庵,吴江人。素负诗名,少年时曾随史元学诗,喜游山玩水,常奔走吴越扬淮间,遍访名山隐士。张大纯(1637-1702),长洲(今苏州)人,字文一,号松斋。徐崧与张大纯交往密切,二人合作辑著《百城烟水》,徐崧惜未竟其业而卒,张大纯继续辑补《百城烟水》,终成书九卷。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7)

▲《百城烟水》提及吴淞江滨 江渡庵

题江渡庵

徐崧

农人不离田,渔人不离水。

竭蹷荒村中,夜卧早还起。

江边有僧蓝,欲渡一舟倚。

寥寥钟皷音,亦足洗心耳。

2

太湖溇港与浦江源头

明永乐元年(1403),当时的户部尚书夏原吉开凿黄浦江,太湖、淀、泖之水改由黄浦入海。明嘉靖元年(1522)、明隆庆三年(1569),则相继开辟了吴淞江入黄浦的新道,于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一条支流。而对于浦江源头的探讨,笔者认为应在今天苏州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区域,也就是说太湖湖塘路庙港段的溇港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庙港的盛庄村,流淌着一条静谧的古溇港,名叫南盛港,是太湖三十六溇七十二港中的“濮沈骆南五”的“南”,根据明代顾清《(正德)松江府志》记载:“(黄浦)其首曰横潦泾”,而古横潦泾水道就是黄浦江的发源地之一,即“浦江之源”的核心区域。在南盛港上有一座苏州文物控制保护单位:北盛桥,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系单孔石梁桥,桥面为金山石,桥拱为青石,桥身一侧已没于水泥路面中,桥身有联句“丙祚万年迎渡友,午潮千顷挹湖光”。由此可见联句是藏着纪年的藏头联。而所谓午潮指的是正午时的潮水。在北盛桥的桥洞下依旧能清晰看见古水闸的凹槽,旧时应有闸板。近太湖的古桥,常有闸门挡水和泄水,可以说是古代吴江溇港水利工程的一部分。”英国人麦都思(1796-1857)在《在中国内地一瞥:在丝茶区的一次旅行期间的见闻》曾经提到“沿着这条路线,皇家粮船从上海出发和邻近的城镇出发,则优先选择吴淞江的路线,在离开昆山附近后航道分叉到泖湖、澱山湖、金鸡湖和沙湖。”吴淞江运粮河道与太湖溇港也有关联,在现今苏州吴江区七都镇薛埠的北面依旧可以寻到当年运粮河的遗迹。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8)

▲太湖溇港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9)

▲吴淞江船运

3

吴淞江的治理

历代对吴淞江皆有疏浚,历史上也出过许多治水能臣,如王濬、张纶、孙冕、范仲淹、叶清臣、钱贻範、郏亶、毛渐、陈仲方、任仁发、夏原吉、周忱、伍性濬、徐贯、何鑑、许应逵、陈之佐等等,皆在不同的历史时段参与了对吴淞江各个河段的疏浚。1927年9月,《太湖流域水利季刊》中刊载了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制定的《治理吴淞江初步计划》。其中提到了“太湖洩水道”,该计划指出吴淞江在“唐宋前为太湖下游惟一洩水道,河面宽阔。古道可敌千浦,元人称古江狭处犹广二里。盖以长桥挽路成而源弱。”计划中也提到吴淞江对当时沿江八县的农田灌溉的重要性,并指出了吴淞江下游“受病之因”: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10)

▲《太湖流域水利季刊》书影

一是:“渐于高涨滩迭起。已与西太湖相隔,不复能通巨流。来源缓弱。”

二是:“湖水入复多处。水流益弱。”

三是:“历届浚河之泥。堆置两岸,如冈如阜,两淋水涨。凭高下卸尽入河心。”

四是:“下游江势盘折。停淤最易。加以两旁驳岸、码头,凸出河中。水陆居民抛弃固体物质壅积尤甚。

此外,在《百城烟水》中也提到高阜的成因:“因太湖浊流,积渐于涨,太湖徙而西南,吴淞徙而东北,各去五六里。至旱岁,桥下竟成浮滩。虽经康熙壬子开浚,而其中汗莱之处,存所浚泥,反成高阜,只通行舟之路,无有所谓长桥湖矣。”清代光绪庚寅科进士、实业家、崇明人王清穆(1860-1941)在《农隐庐文钞》中曾有一篇《整理吴淞江商榷书》的文章,文中谈到他对疏浚吴淞江的看法:“租界以西吴淞江两岸冈阜绵延至数里,此皆古人浚江之陈迹。如此出土不足为法。”他认为:“以吴淞江挖出之土为填道之用。彼原有如冈如阜之土堆,宜设法削平,使江流整理之后,两岸一律种树,绿荫清溪,别饶风致。”

作者简介:

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11)

徐欣晔,苏州人,长年痴迷于苏州地方文化文史,特别专注于旧志文献、不可移动文物、大族谱牒及涉及苏州的外文文献的研究,通过查证地图、方志、碑传、诗文、史料笔记、外文古文献等各种途径并结合田野考古的方法对苏州地区历史文化遗迹进行踏勘和文史探索。

责任编辑:沈瑶、梅雪芬

技术编辑:吴英

图片来源:徐欣晔、馆藏及网络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征稿启事

我知道,你很有故事,我知道,你也有文采,我知道,你也偷偷的喜欢吴江通。那么大胆和我们表白吧!要知道,吴江通更喜欢你!你的表白,可以是感悟生活,体会人生,也可以是寻找乡愁,记忆历史!文笔不重要,真实真心就好。自行配图,特别欢迎。一旦录用,奉上稿酬,虽不高,意很诚,还有你可能喜欢的地情书哦!

1、请发送至投稿邮箱:szwjdaj@163.com

2、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如已在其他媒体发表,敬请说明(特别是已在其他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律不录用)。照片请勿插入文中,请单独发送。

3、如第一次投稿,文末请附作者简介百把字,另附近影一张,谢谢!

由于来稿较多,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没有录用,作者可自行处置(同一作者单次投稿多篇除外)。

吴江通会给你一个原创平台,让你展现自己,让更多的人了解你!

,

以上就是文章“吴淞的简介资料|漫谈吴淞江”全部内容,如需学习更多电脑、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冷知识、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不吝支持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puzhishi.com/jingyan/227195.html

1.免责声明:本文编辑科普网——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6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