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

2023年05月12日 21:03:15 44阅读 0评论

甲午战争(亦称中日甲午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日本称日清战争,朝鲜称清日战争,国际通称第一次中日战争。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按照中华干支纪年,时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丰岛海战是战争爆发的标志。最终清朝于1895年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日本参谋部制定《征讨清国策》,计划武力攻占北京和长江中下游,将山东半岛到台湾的沿海地区及岛屿划归日本版图,肢解中国其他地方为几个小国,附属于日本,提出“以五年为期作为准备,抓住时机,准备进攻”,对中国进行一场“国运相赌”的战争。

1892年,日本提前完成了自1885年开始的10年扩军计划,建立了一支以中国为假想敌的近代陆军和海军,陆军常备兵63000人,预备兵23万人,海军排水量72000吨,包括各种军舰31艘,鱼雷艇24艘。1890年和1892年日本举行两次大规模海陆军联合演习,并派遣间谍潜入朝鲜和中国。1890年,日本内阁首相山县有朋在国会施政演说中,称朝鲜、中国东北和台湾是日本的“利益线”,是与日本“安危密切相关的地区”,宣称保卫利益线上“国家独立自卫之道”。北洋大臣李鸿章发觉事态不妙,急调总兵卫汝贵、提督马玉崑率军火速由大东沟登陆,进驻平壤;另调北洋陆军十余营分梯次渡海驰援朝鲜。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1)

光绪二十年对日宣战诏书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7月23日,方伯谦济远和林国祥广乙两舰抵达牙山,掩护运送清军的运兵船在朝鲜牙山登陆。

7月25日拂晓,两舰离牙山返航。早晨7时20分,在朝鲜丰岛海面,遭遇日本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吉野、浪速及秋津洲等三舰。日军不宣而战,发炮攻击济远和广乙(日方称济远先开火)。7月28日夜,日本陆军进攻牙山清军,发生激战,清军不支,退向平壤。

甲午战争始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7月29日成欢之战,至8月1日清朝对日本宣战和日本明治天皇发布宣战诏书,1895年4月17日以签署《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丰岛海战、成欢之战、平壤之战 (1894年)和黄海海战 (1894年),第二阶段:九连城之战、旅顺口之战和旅顺大屠杀 第三阶段:威海卫之战、五复海城、营口之战和田庄决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2)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3)

1895年4月17日,清朝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结束。

结果及影响

自此以后,清朝外交政策的焦点都在平复其结果,而日本外交政策的焦点则是确认其结果。

——潘恩

自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开始崩溃的中华朝贡体系,在签订马关条约后,几乎彻底崩解。此战的结果不仅对当时的东亚局势造成深远的影响,甚至影响中日韩这三个国家于近现代的发展。

日本军队登陆澎湖群岛

自鸦片战争至英法联军之役为十五年,自英法联军之役至日军初次侵台为十五年,自日军初次侵台,中经马嘉理事件、伊犂交涉以至中法战争约九年,自中法战争至中日战争亦为九年,其间中国多少尚可喘息苟延。中日战后,情势急转直下,外来的凶猛压力,跟踪而至,片刻未弛,可谓危急存亡之秋。

清朝战败,只得向日本求和,签下《马关条约》。1895年间,光绪帝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约。条约指明,清朝须承认朝鲜为独立国,撤出朝鲜半岛。割让台湾、澎湖及其附属岛屿予日本。条约又要求清朝向日本开放多个中国内陆的港口城市,包括沙市、重庆、苏州、杭州。要求向日本赔款,日本便获得2.3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其中三千万两为中国换回辽东半岛的费用)。还规定日本轮船可沿内河驶入上述几个通商口。日本货物在中国内地必须免去内地税。这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改变东亚地区由英国和俄国对立和争霸的原有格局,导致1902年的英日联盟及1904年的日俄战争。

日本海军在1895年甲午战争的胜利,基本上完全摧毁清政府的军事力量,严重地削弱经济实力,使中国元气大伤,日本也为了取得战争胜利及保持住胜利的成果,在中国内部制造混乱,对革命党人提供了大量的秘密资助,所以客观地说,日本海军的这次胜利为后来孙中山及其他革命团体领导的革命创造胜利的先决条件。

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4)

对日本帝国的影响编辑

甲午战争是日本从“被压迫国”向“压迫国”过渡的转折点,因此在日本近代史上是一次划时代的战争,具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匹敌的意义。

与清朝开战前,日本国内朝野上下曾经对与中国开战感到紧张和困惑。甚至连明治天皇本人也曾经对是否与中国开战感到踌躇。但于战胜清朝后,随着不停的捷报与多次举办战胜祝贺会,国内的舆论风向便开始有所改变,“帝国万岁”等赞扬天皇的口号成为一时间的流行语。日本国内为了纪念这次战胜,也在国内多处树立纪念碑。同时在战斗期间,受到社会整体风气影响,青少年的日常娱乐和玩乐也几乎完全与战斗有关,甚至出现小孩子往中国人丢小石头的事情。

同时,新闻媒体也以大幅度报道这次战争为契机,在日本国内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在当时,各家报社为了及时得到第一手的消息,纷纷往战场派遣随军记者,使国民首次透过新闻媒体得知战斗的最新情况。反之,那些没有对战斗进行跟踪报道的报社,也在这次战争后走向没落。各家媒体在报道有关战争的新闻时,经常使用把无名士兵“英雄”化的报道手法(忠勇美谈),以及以激烈的文字描述战况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大量新的读者群,也让日本人首次意识到新闻和媒体这两种现代化的吸收资讯渠道。但是同时,媒体的报道只集中在报道片面的内容,使读者的价值观受到单一化的影响。例如说,当时的报纸与杂志便以这次战争为例,不断地提出“日本文化比中国文化先进”等民族优越论的观念,对日后一段长时间日本人对中国人的看法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甲午战争为契机,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第一次经历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对日本成为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战争过程中,国家机关不断重复地强调“国民”的义务和贡献,使得日本人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国家国民的一部分,应该不分地位地去支持军队,也是所谓的战争的“统合作用”。在这个统合过程中,作为军队统帅的明治天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他与开战时把大本营转移到广岛的举动,使日本国民强烈地感受到御驾亲征的威严。

反之,战胜消息经过渲染,则对日本人观念造成极大的影响,也是从当时开始,日本国内开始产生蔑视中国的情绪,并一直延至后代。同时以此为契机,日本国内开始有人提倡脱离汉字文化圈,也同时为了日后的海外拓张,确立日语标准化教育的普及。同时,日本一直对俄国干预辽东半岛一事存有芥蒂,大力鼓吹发展军事工业,期待有打击俄国的机会。

以大日本帝国宪法的发布(1889年)、撤除部分不平等条约(1894年透过日英通商航海条约取消领事裁判权)、中日甲午战争(1894 - 95年)以这三个事件为契机,日本的脱亚入欧论初步取得成效。同时,作为日本近代史上第一场获胜的战争,不论对日本国内还是对当时的欧美列强都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在日后的日俄战争结束后,欧美列强为了表示认同日本的国际地位,把日本设置在海外的外交代表机构纷纷升格为大使馆。

,

以上就是文章“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全部内容,如需学习更多电脑、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冷知识、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不吝支持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puzhishi.com/jingyan/230307.html

1.免责声明:本文编辑科普网——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