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

2023年05月17日 22:19:08 71阅读 0评论

我们常见的以太网交换机是工作于osi网络模型的第二层数据链路层之上,它基于网卡独一无二的mac地址进行表格记录和端口识别,然后通过内部交换矩阵将数据转发给指定的端口。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1)

switch

交换机的全名叫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从类别上,分为校园网交换机、智能交换机、企业级交换机、路由交换机、快速以太网交换机、万兆以太网交换机、千兆以太网交换机、以太网交换机、光纤交换机、soho交换机、poe交换机、网管交换机。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2)

switch

我们最常见的以太网交换机,是基于以太网传输数据的交换机,使用在共享总线型传输媒体的局域网中。其每个端口都分别直接与主机终端相连,并且都工作在全双工方式。交换机可以同时连通多个端口,而每一对相互通信的主机都能进行无冲突地传输数据。

下面简单介绍下:

一、mac地址(物理地址):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3)

以太网分层说明图

首先,以太网交换机工作于osi参考模型的第二层的数据链路层之上。它基于mac地址识别,然后再完成以太网数据帧转发。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4)

物理地址

大家知道,世界上每一片网卡都会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它被生产厂家烧录在网卡的eprom芯片中,它并不能像网卡ip一样随时被更改,所以大家习惯上叫它物理地址。

mac地址有48位,共六个字段构成,用12个16进制数表示,如:01-27-eb-ce-7c-10。

前三个字节01-27-eb,由ieee的ra负责给不同厂家分配的代码,称为“编制上唯一的标识符”(oui),后三个字节ce-7c-10,由厂家自己指派,称为扩展标识符(唯一性)。

二、交换机原理:

交换机拥有一条很高带宽的背部总线和内部交换矩阵。交换机的每个网线接口我们叫它port。而所有的port都挂在这条背部总线上。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5)

交换机示意图

当port收到网络上发送的数据包后,交换机的单片机就会查找其存储的地址对照表,是否有终端mac地址。

如果有,那么通过交换矩阵迅速将数据包传送到port。如果目的mac不存在,交换机就会发生广播到所有的port,而终端接收口回应后,交换机就会再记录这个新的mac地址,并把它添加入内部mac地址表中,以便下次使用。在带网管功能的交换机上,可以输入命令查看这个mac地址表。

当然这个mac地址表记录是有时限的,当交换机关机或者300s内未发生通信,它就会清空记录表。

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6)

mac地址表

举一个例子,a机准备传数据给b机。通过交换机的话,交换机但不知道转发数据所需的mac地址,a机就发送一个arp请求,b收到后返回其mac地址,a用此mac封装数据包并发送给交换机,交换机就开始查找这个mac地址表,将该数据包转发到b相应的端口。

这种基于mac的数据链路层交换机,我们通称为二层交换机,只做转发,不能自己去设置ip地址,一般都是用于网络接入层和汇聚层。

而带有路由功能,可以自己设置ip的网络层的交换机,我们叫它三层交换机,一般用于网络的核心层。

三、交换机指标

一般交换机我们只看两个指标,背板带宽和包转发率。

1、背板带宽:指交换机里的单片机和数据总线间所能吞吐的最大数据量。

一台24口千兆交换机,它的背宽应该为48gbps,当然越宽越好。

背板带宽=端口数量×端口速率×2。

背板带宽=24x1000x2/1000=48gbps。

2、包转发速率(吞吐量):是指在不丢包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数据包数量。

还是拿24口千兆交换机为例,满配时,它的吞吐量应达到24×1.488 mpps=35.71 mpps,保在所有端口全部线速工作时,数据包不会丢失。

不过,一分价钱一分货,同样是千兆交换机,随着端口多少,及上述这两个指标的不同,价格千差万别。

例如:24口二层千兆交换机cisco c1000-24p-4x-l,包转发率是41.67mpps,价格只需6400元,而它的 ws-c3750x-24p-l二层千兆交换机,背宽为160gbps,包转发率是65.5mpps,它的价格就要到1.4万元。

怎么样?交换机的原理您知道了吗?

,

以上就是文章“交换机的工作原理简单|学习交换机的原理是什么”全部内容,如需学习更多电脑、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冷知识、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不吝支持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puzhishi.com/jingyan/236023.html

1.免责声明:本文编辑科普网——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