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历史详解|奥匈帝国百年祭

2023年05月27日 21:48:06 41阅读 0评论

2018年10月28日,布拉格,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从老城广场出发,途径查理大桥最终汇聚到布拉格城堡,这里也是现今的捷克总统府。当晚,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吸引人们聚集在伏尔瓦塔河畔,庆祝捷克100周年国庆。

当天到访的外国嘉宾,除了美国国防部长马蒂斯、法国总统马克龙和德国总理默克尔之外,还有斯洛伐克总统安德烈·基斯卡。尽管捷克和斯洛伐克早在二十余年前已经分家,但是100年前两国并肩奋斗,争取从奥匈帝国独立的共同历史,斯洛伐克人并没有忘记。

基斯卡在晚宴上说道:“如果没有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的诞生,我们两国今天的面貌也将完全不同。”两天之后的10月30日就是“斯洛伐克民族宣言”纪念日(martinská deklarácia),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也举行了规模宏大的庆祝活动,以纪念100年前的这天,斯洛伐克人民公投加入新成立的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奥匈帝国历史详解(奥匈帝国百年祭)(1)

事实上,今年深秋的中欧显得格外热闹,不仅仅是在布拉格。几天前的10月26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霍夫堡宫前的英雄广场上,也举行了一场盛大的阅兵式,超过1000名奥地利陆军官兵接受了总理塞巴斯蒂安·库尔茨的检阅,以庆祝奥地利共和国百年国庆(如果南斯拉夫还在,11月29日也是它的百年国庆)。

刚刚过去的11月11日,中欧诸国也迎来了共同的节日: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百年纪念日,这一天恰巧也是中欧各国的前身——奥匈帝国正式解体的百年祭日。

1918年,被戏称“布娃娃帝国主义”的奥匈帝国迎来了末日,战败已指日可待,老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已于两年前死去,联邦主义者费迪南大公早在四年前就被毙于萨拉热窝。汹涌的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浪潮同时席卷帝国全境。

10月28日,捷克斯洛伐克率先发难,宣布脱离帝国并成立共和国;10月29日,加利西亚地区宣布回归波兰,同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脱离帝国并成立南斯拉夫王国(斯-克-塞王国);10月30日,特兰西瓦尼亚地区并入罗马尼亚;10月31日,匈牙利政府宣布和奥地利成立政和国(realunion),这也标志着奥匈帝国的两大主体事实上正式分裂。

由此,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哈布斯堡王朝在短短四天之内土崩瓦解,在帝国的尸体上诞生了如今的13个国家。奥匈帝国的解体是20世纪影响最深远的地缘政治事件之一,小国林立的中欧自此再无力抵御德意志和俄罗斯的渗透。

奥匈帝国历史详解(奥匈帝国百年祭)(2)

1930年代之后,原奥匈帝国境内各国几乎全部法西斯化,并作为纳粹德国的仆从国向东方寻找它们的“生存空间”。铁幕降下后,苏维埃政权控制了除奥地利之外的所有中欧国家。到了21世纪,即使中欧各国已经加入“多元、平等”的欧盟超过十年,政治上低人一等的地位依然没有得到改变,来自布鲁塞尔和柏林的指令往往令中欧各国无可奈何,只是如今,不会再有维也纳为它们出头了。

真正将中欧各国政治上的尴尬,以及它们和欧盟之间的矛盾表面化的事件,无疑就是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

为了避免欧债危机再次发生,在2017年3月1日的欧洲议会全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正式公布了包含“多速欧洲”设想的白皮书。根据这一设想,欧盟各国将不再按照同一速度进行一体化,部分国家可在防务、货币、税收等领域加速推进一体化,而其他国家可暂不参与,一体化政策之后可从核心国家逐步拓展到其他成员国。该设想得到了法德意西等欧盟核心国家的支持,而中东欧各国均表示反对,因为这样一来必将使中东欧国家在政治上更加被边缘化。

而在难民问题上,德国一直要求在整个欧盟范围内通过难民配额来解决当前危机,这对处于欧盟边境前线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匈牙利来说却是不可接受的。匈牙利总理奥尔班在过去两年多次表达了仇视难民的言论,并要求欧盟支付匈牙利边境管理的费用。作为回应,布鲁塞尔不仅拒绝了匈牙利要求追加费用的请求,而且毫不客气地送给奥尔班一顶“极右翼民粹”的大帽子。

中欧在欧盟的经济和政治议题上一再受到轻视,与中欧诸国各自为政、国小力弱以及缺乏协调不无关系。匈牙利给出的解决方案是维谢格拉德集团。

早在1991年苏东剧变之后,匈牙利、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四国就组建了名为维谢格拉德集团(visegrad group)的关税同盟以应对当时动荡的时局。虽然在加入欧盟之后,这个关税同盟本身已经失去存在的意义,但匈牙利却一直希望借此平台发出更强的声音。例如,针对难民问题和多速欧洲计划,四国统一了立场,并给欧盟核心国的计划造成了实质性影响。2018年7月,斯洛伐克总理彼得·佩莱格里尼在维谢格拉德峰会上就称赞道:“匈牙利使维谢格拉德声名鹊起。”

奥匈帝国历史详解(奥匈帝国百年祭)(3)

不久前,匈牙利还邀请同样对难民问题颇有微词的奥地利加入维谢格拉德集团。曾经的奥匈帝国似乎就要“借尸还魂”,但维谢格拉德集团能否替代当年的维也纳帝国,起到为中欧代言的角色却令人存疑,因为集团内部四国并不是铁板一块。

相比于匈牙利、波兰鲜明的反难民态度,捷克和斯洛伐克却显得更加包容,而奥地利所要求的,则是控制难民而非赶走所有难民。在更深层次的经济发展问题上,匈牙利和波兰坚决反对“多速欧洲”,捷克和斯洛伐克认为最优解是维持现状,而奥地利作为铁幕以西的国家,立场上更是和匈牙利人大相径庭。

除了政治和经济问题,另一个困扰中欧国家的问题是认同危机。在欧盟核心成员国渐渐淡化单一民族国家概念、并提倡多元文化的今天,民族主义依然在中东欧各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强烈的民族认同曾帮助各国在100年前获得独立,但单一民族国家的理想却在纳粹和布尔什维克的冲击下被打得粉碎。在共产主义这个凝聚剂失效后,民族主义的强烈反弹导致中欧各国的认同感严重碎片化,曾经的中欧共同体以及中欧文化已不复存在。

《新苏黎世报》的一篇社论就曾评述:“在经历了法西斯主义、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的冲击后,最终的胜者依然是民族主义,它帮助中欧国家赢得了未来,但这个未来却是破碎的。”

米兰·昆德拉曾经说:“中欧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一种文化,它的界限是虚构的。”如今一个缺少了维也纳、且严重碎片化的中欧,已经丢失了其共同的文化标签。

中欧各国泛滥的民族主义是政治上快速右转的温床,共同文化标签的丢失更直接导致西欧国家对这些落后的邻居充满偏见,并将它们和所谓“俄罗斯的傀儡国”相提并论。

德国《时代报》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脑中的铁幕依然存在,德国人对邻国的印象是什么?法兰西是浪漫,南欧是激情,英国是绅士;中欧国家?那是东边布尔什维克的遗老遗少。”这些偏见更导致欧盟在许多问题上倾向于简单粗暴地给中欧国家贴上“缺乏民主制度经验”、“习惯于极权主义”的标签。

事实上,将中欧国家和真正的东欧国家(如俄罗斯、乌克兰)混为一谈并不恰当。华威大学教授sascha o. becker在一份名为《哈布斯堡效应》的研究中提出,原哈布斯堡帝国的继承国和更东方的东欧国家在社会组织上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国家往往对政府的信任度更高,和政府机构的互动也更为频繁,反映出更为成熟的公民社会特征。这些特性可能与哈布斯堡帝国内部相对宽容的民族政策,多元帝国内频繁的博弈过程紧密相关。

愈发模糊的文化认同不仅加深了西欧邻居的偏见,还明显体现在维谢格拉德集团内部的分歧上。除了在难民问题上同仇敌忾之外,维谢格拉德集团各国在文化上的共通点其实并不多。这尤其体现在匈牙利推广自身文化时,往往片面强调匈牙利一千年的悠久历史以及马扎尔人和其他欧洲人的独特之处,对于奥匈帝国时间的中欧各国共同历史却甚少提及。而这四国中经济体量最大的波兰相对于其他三国有着很长的独立建国历史,加上波兰和奥匈帝国较少的文化交集,也导致波兰在集团内部经常出工不出力,特别是在乌克兰问题以及对德关系上经常和其他三国唱反调。

正因如此,捷克前总理瓦茨拉夫·克劳斯就称维谢格拉德集团为一个多余的存在。在难民危机下抱团取暖,更让这个集团显得像个利益共同体,而非文化价值共同体。而后者也正是随着哈布斯堡帝国的崩溃所永远丢失的。

复杂的民族关系和老朽的体制使得奥匈帝国的崩溃不可避免,即便费迪南大公的改革侥幸成功,帝国最终也不过是一个大号的南斯拉夫。尽管如此,民间对于哈布斯堡王室的缅怀百年来似乎从未消退。甚至直到今天,奥地利仍存在一个执政纲领为迎回皇帝、统一多瑙河流域诸国的保皇党。

奥匈帝国历史详解(奥匈帝国百年祭)(4)

2011年7月4日,哈布斯堡末代皇储奥托·冯·哈布斯堡在慕尼黑去世。数周之后,奥地利和匈牙利仍以国葬礼遇从德国迎会棺椁,数以万计的民众在维也纳和布达佩斯为其送行。按照传统,皇帝的遗体葬于维也纳,而心脏葬于布达佩斯,象征着奥地利皇帝和匈牙利国王的双重身份。

“100年后的我们还能从奥匈帝国的覆灭中学到什么?”面对奥地利媒体《信使报》(kurier)在百年国庆系列专访的提问,现任哈布斯堡族长卡尔·冯·哈布斯堡说,“帝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失败了,但民族问题在当代依然困扰我们。哈布斯堡王朝的教训仍有借鉴意义,而非仅仅让它搁在博物馆里。”

(本文作者为界面新闻德国特约撰稿人)

专题:一战结束100周年

,

以上就是文章“奥匈帝国历史详解|奥匈帝国百年祭”全部内容,如需学习更多电脑、手机使用经验方法教程、软件使用知识请在本站搜索,科普知识网专注于普及各类生活小常识、冷知识、等生活中常用的操作经验;如果本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不吝支持本站。

本文链接:http://www.puzhishi.com/jingyan/241752.html

1.免责声明:本文编辑科普网——文章若无特殊说明,均属本站原创,若转载文章请注明网址。

2.本站除部分作品系原创外,其余均来自网络或其它渠道,本站保留其原作者的著作权!如有侵权,请与站长联系!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1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目录[+]